当前位置:首页>关于我们>韭菜相关知识

一、概述

按照APG IV分类系统,韭菜属于石蒜科(Amaryllidaceae)葱属(Allium)多年生草本植物。狭义的即植物分类角度上的“韭”是指:韭(A. tuberosum)。而广义的即食用角度上的“韭”则主要包括:韭(A. tuberosum)、宽叶韭(A. hookeri)、野韭(A. ramosum)等,另外还有山韭、雾灵韭、太白韭、多星韭等一系列野生韭。而本书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,只针对韭(A. tuberosum)进行阐述。

(一) 中国韭菜的起源及栽培现状

1. 韭菜的历史渊源

“韭”为象形字。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:“韭,菜名。一种而久者,故谓之韭。象形,在一之上。一,地也。”即下面的一长横代表平坦的地面;两竖和每竖上的各三短横则代表韭菜叶部向外开张披展的状态。

11.jpg

作为原产我国的传统蔬菜,韭菜在我国古代是一种祭祀用品。如《礼记·曲礼》载:“凡祭宗庙之礼……韭曰丰本……”《诗经·七月》曰:“四之日其蚤,献羔祭韭。”直至明清时期,依然沿此风俗,《清史稿礼志》中便有记载。韭菜之所以跻身祭祀用品之列,是因为它具有“剪而复生”的生长特点和“久而不绝”的象征意义,古人借它以寄托子嗣昌隆的美好祝愿。

韭菜固然有其庄严神圣的寓意,但其实更是古代劳动人民简朴饭菜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。如在立春之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。所谓“五辛盘”,《本草纲目》中写道:“……以葱、蒜、韭、蓼蒿、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,取迎新之意。”此风俗一直传到了元代,如耶律楚材《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》诗云:“昨朝春日偶然忘,试作春盘我一尝。木案初开银线乱,砂瓶煮熟藕丝长。匀和豌豆揉葱白,细剪蒌蒿点韭黄。也与何曾同是饱,区区何必待膏梁?”

既然用来作“穷春盘”,可见其身价之普通,又可见其风味之独特,于是自然而然,韭菜在历代文人笔下就被赋予了淳朴真我的气质。如《南齐书·周颙传》:“颙清贫寡欲,终日长蔬食……文惠太子问颙:‘菜食何味最胜?’颙曰:‘春初早韭,秋末晚菘。’”又如唐代杜甫《赠卫八处士》诗云:“夜雨剪春韭,新炊间黄粱。”北宋苏轼《送范德孺》诗云:“渐觉东风料峭寒,青蒿黄韭试春盘。”以及南宋陆游《自笑》诗云:“平章春韭秋菘味,拆补天吴紫凤图。”而元代许有壬的《韭花》诗——“西风吹野韭,花发满沙陀。气较荤蔬媚,功于肉食多。浓香跨姜桂,余味及瓜茄。我欲收其实,归山种涧阿。”——可谓道尽韭菜味道之妙。

我国韭菜栽培历史悠久,大约在3000年的西周时代便有种植韭菜的文字记载。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,广大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韭菜栽培经验。《汉书·循吏传·龚遂传》载:“龚遂为渤海太守,劝民务农桑,令口种一树榆、百本䪥、五十本葱、一畦韭。”可见韭菜在当时已是重要且日常的蔬菜了。甚至当时皇宫内苑为解决冬季蔬菜供应问题,已有温室栽培技术的雏形,如《汉书·循吏传·召信臣传》载:“……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,覆以屋庑,昼夜燃蕴火,得温气乃生……”

古代众多农书,如北魏贾思勰《齐民要术》、元代王祯《农书》、明代徐光启《农政全书》、清代蒲松龄《农桑经》等著作中均有关于韭菜栽培的详细介绍。

《齐民要术》载:“收韭子,如葱子法。若市上买韭子,宜试之:以铜铛盛水,于火上微煮韭子,须臾芽生者好;芽不生者,是裛郁矣。治畦,下水,粪覆,悉与葵同。然畦欲极深。韭,一剪一加粪,又根性上跳,故须深也。二月、七月种。种法:以升盏合地为处,布子于围内。韭性内生,不向外长,围种令科成。薅令常净。韭性多秽,数拔为良。高数寸剪之。初种,岁止一剪。至正月,扫去畦中陈叶。冻解,以铁杷耧起,下水,加熟粪。韭高三寸便剪之,剪如葱法。一岁之中,不过五剪。每剪,杷耧、下水、加粪,悉如初。收子者,一剪即留之。若旱种者,但无畦与水耳,杷、粪悉同。”

《农书》载:“凡近城郭园圃之家,可种三十余畦。一月可割两次,所易之物足供家费。积而计之,一岁可割十次。秋后可采韭花以供蔬馔之用,谓之长生韭。至冬移根藏于地屋荫中,培以马粪,煖而即长。高可尺许,不见风日,其叶黄嫩,谓之韭黄。比常韭易利数倍,北方甚珍之。又有就旧畦内,冬月以马粪覆之于迎阳处,随畦以蜀黍篱障之,用遮北风。至春蔬,其芽早出,长可三二寸,则割而易之,以为尝新韭。韭二月下旬撒子,九月分栽。十月将稻草灰盖三寸许,又以薄土盖之,则灰不被风吹。立春后,芽生灰内,则可取食。天若晴暖,二月中芽长成菜,以次割取。旧根常留分栽,更不须撒子矣。”

2. 我国的韭菜资源

栽培韭原产中国,包括韭(A. tuberosum)和宽叶韭(A. hookeri)的各个栽培品种。目前,在吉林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新疆、西藏、四川、云南、湖北等地均有韭(A. tuberosum)的野生群落分布。而宽叶韭(A. hookeri)野生分布区主要是福建、浙江、湖南、湖北、陕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
除栽培种外,我国还有众多野生韭。比如野韭(A. ramosum),主要分布在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宁夏、青海、新疆等地的背阴山坡或草地上;此外还有山韭、太白韭、青甘韭、多星韭、蒙古韭、滇韭、昌都韭……

我国古代典籍中许多关于野生韭的记载。《尔雅》释:“蒮(yù),山韭。”《山海经》曰:“……丹熏之山,其上多樗柏,其草多韭薤……”《中山经》云:“崍山,其草多薤韭。”《北征录》载:“北边云台戎,地多野韭、沙葱,人皆采而食之。”《辉县志》记:“九山在县北十里,邑人每以九日登临于此,故名。一云山产野韭,又名韭山云。”吴其濬《植物名实图考》道:“辉县九山、咸阳野韭泽、乡 宁县朱砂山、句容仙韭山、定远县韭山、安化县韭菜仑、重庆府邑梅司韭山、皆以产韭得名。”诸如此类,不胜枚举。野生韭菜大多生长于腐殖质丰富、土质疏松的背风处,叶色浓绿,蜡质层厚,纤维含量高,辛辣味浓,其中有一些是很好的育种材料,也有一些可以被直接作栽培用。

3. 韭菜的栽培现状

目前全世界韭菜栽培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。除我国是第一大种植国外,北至库页岛、朝鲜,南至越南、泰国、柬埔寨,东至夏威夷群岛,均有栽培。我国韭菜栽培分布地区广阔,几乎全国各地都有栽培。2016年,全国韭菜栽培面积近600万亩,总产值600—700亿元,净产值270—330亿元,在特色蔬菜中仅次于辣椒、大蒜和大葱的栽培面积,在蔬菜市场供应中的地位居葱蒜类蔬菜之首。主产省份为山东、河南、河北、辽宁等省。山东、河北和河南韭菜种植面积都稳定在60万亩左右,产量稳定在200万吨左右,生产集中度较高;安徽、甘肃稳定在15—20万亩。

 从韭菜产品结构方面来看:设施青韭主要分布在河南、山东、河北、安徽等省份;露地青韭主要分布在河南、河北、江苏、海南等省;根用韭主要集中在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西藏等省份;韭花生产主要集中在河南、江苏、安徽、福建、海南、湖北等省;韭黄生产主要集中在四川、山东、河南、贵州、江苏、广东等省。

(二)韭菜的产品价值

1. 韭菜的食用价值

韭菜作为原产我国的传统蔬菜之一,其食用价值自然居各价值之首。首先从营养角度来看,每100g韭菜中,含蛋白质约2.4g、碳水化合物约4.6g(其中膳食纤维约1.4g)、脂肪约0.4g,维生素A约235mg、维生素C约24mg、维生素E约0.96mg、胡萝卜素约1410mg,以及K、S、P、Ca、Mg等20余种矿物质元素。

在大众常识里,韭菜属于高纤维蔬菜,其实不然。其膳食纤维含量与芹菜一样,仅位居中等。但韭菜之所以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,最重要的原因在其独特的风味。包括韭菜在内的葱属植物之所以具有一种特殊的辛辣味,是因为一系列含硫有机化合物的存在(比如二甲基二硫醚、烯丙基二硫醚、二甲基三硫等)。在韭菜挥发性物质中,这类含硫化合物占90%左右,其余成分为醛类、芳香类、酯类、杂环类、酮类。韭菜凭其独特的气味,有“蔬中之荤”之称,用来做菜,荤素咸宜,这才是其食用价值的关键所在。

现代研究表明,韭菜籽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油,且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含量很高。另外,还含有油酸、肉豆蔻酸、角鲨烯、β-谷甾醇等。亚油酸属于必需脂肪酸,只能从食物中摄取,不能在人体内合成。不同品种韭菜籽中的亚油酸含量因遗传基因、生长环境等而存在差异。但目前关于韭菜籽油的科学报告尚属寥寥。

2. 韭菜的药用价值

自古以来,韭菜被视为药食同源的植物。其药用价值,如“温补肝肾,助阳固精”之功效,在鱼龙混杂的古代医书和民间偏方中被津津乐道,但其实并没有通过现代科学的验证。韭菜中的含硫化合物、锌、维生素C等物质,对身体有一定好处,但与性功能没有直接联系,而且这些营养物质在其他食物中也有。

(三)韭菜的植物学性状

1. 根  

韭菜的根系为须根系。由胚根发育的主根不发达,而主要由从茎节长出的不定根组成,因不增粗,各条根粗细近似,丛生如须,故名。一般韭菜的根系由40多条须根组成。

随着韭菜的不断分蘖,韭菜的根状茎越来越长。因须根寿命短,所以根状茎上的老根逐渐失去活力直至死亡,将吸收水肥的任务交给鳞茎盘周围形成的新根,如此新旧交替,故而韭菜可以进行多年生长。但因新根比老根位置靠上,所以整个根系会逐渐上移,出现“跳根”现象。

韭菜的根系不仅具有一定的吸收功能,还能贮藏养分。尤其在越冬休眠期间,地上部分枯萎,植株体内的养分便都贮存到地下的茎和根中,为来年早春的萌发奠定基础。

2. 茎

韭菜的茎为地下变态茎,包括近圆柱形的鳞茎和倾斜的横生根状茎。

所谓鳞茎,即茎变成节间压缩的盘状,其上着生的肉质叶层层包裹形成“假茎”。韭菜的鳞茎是有皮鳞茎,即最外层的叶不呈肉质而呈纸质,且破裂成纤维状,呈网状或近网状。

至于韭菜的根状茎,其实是随着韭菜的不断分蘖,由蘖芽之下失去分化能力的茎节形成的,年复一年越来越长,形似根,故名。但因有明显的节与节间之分,所以可与真正的根相区分。根状茎是韭菜重要的贮藏器官。

3. 叶

韭菜叶片由上部的叶身和下部的叶鞘两部分组成,是韭菜的主要食用部位。单株叶片数为4—9片。叶身呈实心的扁平狭条状,基部与闭合的叶鞘相连。叶鞘呈圆筒状或扁圆筒状,在鳞茎盘上层层排列,形成圆柱体,通常称之为“假茎”。假茎的长度和直径因品种、生育期和栽培管理条件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。一般情况下,宽叶型品种比窄叶型品种的叶鞘粗;生长环境的光照越强,叶鞘越短;栽培深度越小,叶鞘越短。

绝大多数韭菜品种的叶表面都覆有蜡质层,其作用是降低叶片的蒸腾作用从而抵御干旱。蜡质层的薄厚在不同品种之间存在差异。

4. 花

韭菜植株生长到一定大小,在低温春化作用和长日照条件下,于4月底—5月初进入花芽分化阶段,进而抽薹开花。

韭菜的花莛,俗称“韭薹”,呈半圆柱状或圆柱状,并具2或3棱,下部被叶鞘。总苞单侧开裂或2—3裂,宿存。伞形花序半球状或近球状,小花梗近等长,比花被片长2—4倍,基部具小苞片,且数枚小花梗的基部又为1枚共同的苞片所包围。

韭菜花为完全花,由花梗、花托、花冠、雌蕊和雄蕊组成。花冠白色,分内外两轮花被片。外轮花被片呈矩圆状卵形至矩圆状披针形,先端具短尖头;中脉在背面隆起,蕾期呈紫褐色、绿色或浅绿色,花期呈绿色或浅绿色。内轮花被片较外轮宽,呈矩圆状倒卵形,稀为矩圆状卵形,先端具短尖头或钝圆;中脉一般不明显,但亦有呈绿色或浅绿色。

雄蕊6枚。花丝白色,等长,为花被片长度的2/3—4/5,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,合生部分高0.5—1mm;花药为黄色、紫褐色或黄褐两色相间,纵裂,花粉黄色。雌蕊1枚,由3个心皮构成。柱头初期成针状,成熟后近球形,白色透明并产生分泌物,即所谓“湿柱头”。子房呈倒圆锥状球形,具3圆棱,外壁具细小的疣状突起。

另外,除正常花型外,还有一种畸形花:花被片在蕾期抱合松弛,在花期皱缩呈爪状,雄蕊存在瓣化现象。

5. 果实与种子

韭菜的果实为蒴果,呈倒圆锥状球形,分为三室,每室有1—2粒种子。成熟蒴果为淡黄褐色,沿腹缝线纵裂。

韭菜种子呈盾形,长约3mm,宽约2.5mm,厚约1.4mm,千粒重4—6g;背面稍凸,腹面微凹,但差别不明显;种脐突出;种皮黑色,厚而坚硬,布满细密的皱纹,外被蜡质层,不易透水透气,所以发芽较慢,在育苗前应先浸种约20个小时,等种子充分吸收水分后再催芽播种。韭菜种子的寿命较短,在自然条件下仅可存放一年左右,时间过久便会丧失萌发力,所以生产上播种多用当年收获的种子。

(四)韭菜的生物学特性

1. 多年生性

韭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入冬后地上部分枯萎,养分回流至地下根茎,待来年气候条件适宜时萌发新叶。只要养分、水分充足供应,温度、湿度、光照和空气条件适宜,不受病虫危害,韭菜便可以经年持续生长。然而在实际生产中,一般韭菜的种植年限以3—4年为宜。一是因为韭菜具有分蘖性,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,植株密度越来越大,个体生长发育空间越来越小;二是因为韭菜具有跳根性,根系逐渐上浮,导致养分、水分供应不足;三是因为病源、虫源逐渐积累。以上多方面因素致使韭菜在种植几年后,产量减少,品质变差,病虫害防治成本增加,经济效益下降。因此,韭菜种植3—4年以后必须及时更新。

2. 分蘖性

韭菜通过分蘖,不断形成新的植株,淘汰老的植株,同时使群体密度越来越大。可见,其分蘖性不仅关系到韭菜的个体发育,也关系到韭菜的总体产量。因此,掌握并利用韭菜分蘖规律,对韭菜的高产高效栽培具有重要意义。

要弄清韭菜分蘖的机理,首先需要了解韭菜生长点与腋芽原基的概念。所谓生长点,即韭菜鳞茎盘中央如锥状的结构,故又名“生长锥”。生长锥四周着生若干叶原基(即叶的雏体)和幼叶,它们的体积和发育程度自内向外逐渐递增。除自顶向下的第二、三个叶原基外,每个叶原基和幼叶的腋部都具有腋芽原基,即腋芽的雏体。当韭菜幼苗长到5—7片叶时,在内外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,腋芽原基便会发育成腋芽,进而由腋芽分化出叶和根,形成结构完整的新株,与母株分离。

韭菜分蘖不仅要求植株达到一定的大小,而且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。分蘖能力的强弱,既与韭菜的品种有关,又受到株龄、种植密度、栽植深度、养分供应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。  

①韭菜分蘖要求植株营养体必须达到一定大小。一般情况下,韭菜种子萌发45—50天,苗株发育到5—6片叶时,才具有分蘖能力。

②韭菜分蘖具有较强的季节性。一般每年分蘖1—4次;3—6月和8—11月两个时间段,既是韭菜营养生长的高峰期,又是韭菜分蘖的高峰期。

③不同品种的韭菜分蘖能力差异较大。相关试验结果表明:豫韭菜一号、平丰1号等品种分蘖能力最强;其次是赛松、平韭4号、平丰6号、平丰8号、平韭杂1和平韭杂2;791、洛阳钩头韭、汉中冬韭等品种的分蘖能力次之;嘉兴白根和犀浦韭又次之;山东大青根和日本宽叶韭的分蘖能力最弱。

④韭菜的分蘖能力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。试验结果表明:平韭4号每亩种植8万株时,年平均单株分蘖6.47个;每亩15万株时,年平均单株分蘖3.84个;每亩30万株时,年平均单株分蘖2.17个;当每亩达到45万株时,年平均单株分蘖仅有1.42个。

⑤株龄越长,分蘖能力越弱。种子播后的第1—3年,植株长势强,分蘖能力亦强;以后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,植株长势减弱,分蘖能力也减弱。

⑥营养状况好,则分蘖能力强。韭菜的分蘖能力主要取决于植株的营养状况,而营养状况又受水肥、光照、温度、湿度、采收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。一般而言,当肥水充足,光照强度为2.5万—4万Lx,气温为15—25℃,空气相对湿度为65%—80%时,既有利于改善营养状况,又有利于韭菜分蘖。生殖生长会消耗韭菜的营养物质,不利于韭菜的分蘖,所以要及时采摘嫩薹。收割次数过多也不利于韭菜养分的积累,因此要适度收割,维持植株营养平衡,使韭菜的营养生长和分蘖正常进行。

3. 跳根性

   韭菜的跳根性涉及到两方面原因:

一是韭菜具有分蘖性。由于顶端优势的存在,靠近生长点(即位于芽轴上端)的腋芽原基要比远离生长点(即位于芽轴下方)的腋芽原基优先发育成蘖芽,进而由蘖芽分化出新的叶片和新的不定根。随着上位腋芽的不断发育,鳞茎盘靠下方的各节失去分化腋芽的能力,经年累月便形成了根状茎。

二是韭菜的不定根寿命短且入土浅。因为韭菜的根系为须根系,由从鳞茎盘和根状茎上长出的不定根组成。这些不定根不进行次生生长,寿命短。根状茎上老的不定根失去活力陆续死亡;同时,鳞茎盘上新的不定根逐渐形成,但因为入土浅,所以使根系整体上移,即所谓“跳根”。

由此可见,跳根是韭菜正常的生理特征,不可避免。韭菜分蘖能力越强,其跳根便越严重。另外,收割次数越多,跳根现象越明显。一般而言,每年收割4—5次,韭菜跳根高度为2—3cm。

跳根会给生产上带来不利影响。首先,因根系上浮,植株容易倒伏;其次,根系越靠近土表,其周围环境的温湿度和养分变化越大,无法正常吸收土壤养分,不利于植株生长;再者,韭菜的分蘖次数也会减少,从而影响韭菜的产量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缓解这些不利影响,具体包括:

①选用分蘖能力较弱的品种,同时提高种植密度;

②若是选用分蘖力强的品种,则适当深栽,收割后及时培土。

③定植前施足底肥,定植后适当深施追肥。

④每年早春萌发前,及时剔根培土。所谓剔根,即用竹签或铁棍将株间土壤剔出,直至看到根部,然后将挖出的土壤摊于行间晾晒3—5天,再封撮。剔根完毕后,进行培土,一般来说每次培土2—3cm厚为宜。

4. 休眠性

休眠是绝大多数植物共有的特性,是植物对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性反应。韭菜的休眠特性,可分为自然休眠和被动休眠。

(1)自然休眠

自然休眠是由韭菜的内在因素决定的,其间即便给予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,也不能使其萌动和生长。不同的韭菜品种,其自然休眠期的长短和休眠时的状态也不同。如桂林大叶、平丰2号、平丰3号、平韭4号、平丰6号、平丰8号、赛松等品种,不仅自然休眠期短,而且休眠深度浅,外观上只表现出地上部分短暂的缓慢生长,经过10—15天后只要环境条件适宜,便又马上进入旺盛生长期;嘉兴白根、津引1号和791等品种的自然休眠则较长,通常为15—25天;豫韭菜1号、豫韭菜2号、平丰1号、钩头韭、马蔺韭、上海强韭等品种自然休眠期为30—55天,且休眠时地上部分全部枯萎。

(2)被动休眠

被动休眠是指韭菜完成一定时间的自然休眠,植株体内已发生一系列的物质转化,具备生长发育的内在条件,但由于低温等外界条件的制约,仍不能正常生长的现象。韭菜被动休眠期的长短,主要由外界环境条件和栽培方式决定。一般而言,中国南方地区,冬季气温相对较高,低温期短,所以被动休眠期很短暂甚至不存在;北方地区冬季温度低,且低温期持续时间长,故而韭菜被动休眠期也长。相对于露地栽培,保护地栽培可以有效缩短韭菜被动休眠期。通过地膜、小拱棚、中拱棚、塑料大棚、日光温室等设施,可提高早春地温和气温,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,解除韭菜的被动休眠。

(五)韭菜对环境条件的要求

1. 温度

韭菜喜冷凉气候,能抵抗霜冻。一般秋后初霜来临,韭菜地上部分并不萎凋,直到初冬气温降到0℃以下时,才开始显现出枯萎状态,以根株安全越冬。抗寒品种在气温降至-7—-9℃时,外部叶片才逐渐枯萎,但心叶仍可正常生长。地下根茎在气温降至—40℃也不会冻死。

韭菜在不同生育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。发芽期的适宜温度为15—20℃,最低为2—3℃;幼苗生长期的适宜温度为12℃以上;叶片形成旺盛期的适宜温度为12—24℃,在15℃左右叶片的光合作用最强,生长速度最快;抽薹开花期对温度的要求偏高,一般为26℃左右。

在适宜温度范围内,韭菜的生长速度与温度呈正相关。露地韭菜从萌发到第一次收割,约40天,其间日平均气温为5—12℃;春季第二刀韭菜的生长约需28—30天,其间日平均气温为12—17℃;春末夏初,日平均气温达到20—24℃时,25天即可收割一刀。但日平均温度超过24℃时,植株便开始生长迟缓,品质变劣,并逐渐进入高温歇伏状态。因此,一般春季的4—5月份和秋季的8—10月份是韭菜生长量最大、品质最佳的时期。

另外,韭菜生长对温度的要求会受其它环境因子的影响。比如在温室栽培条件下,20天左右就可收割一茬韭菜,由于室内空气湿度大,光照强度偏弱,所以虽然室温高达28—30℃,但并不会影响韭菜的品质。

不同韭菜品种对温度的适应性也不同。比如平韭4号、平丰8号、平丰9号等冬季非休眠品种,在日平均气温为3℃,最低气温为-3—-7℃时,植株仍保持2—3片绿叶,心叶仍以每日0.7㎝的速度生长,冬季基本不回秧。而豫韭菜一号、洛阳钩头韭等冬季休眠品种,当日平均气温度降至6℃时,地上部分已全部枯萎。

2. 光照

韭菜原产于中国北方高纬度地区,属长日照植物,且喜中等强度光照,多生于山阴处,光照强度以2.5万—4万Lx为宜,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韭菜的生长。光线过强,韭菜叶片生长速度变慢,碳水化合物的转化方向发生改变,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减少,纤维素合成增多,叶片颜色深绿,叶肉粗硬,质地粗糙,风味差,品质变劣;光线过弱,则叶片颜色变淡,光合作用效率变低,光合有机产物的积累变少,叶片伸长速度较快,植株薄壁细胞增多,细胞内含物减少,纤维素合成较少,柔嫩多汁,口感较好。遮光条件下生产韭黄就是这个道理;但由于光合效率低,韭黄产量一般较小,所以应选择肥壮粗大的根株,同时让韭黄生产与青韭生产交替进行,兼顾生产与养苗。

越冬保护地生产青韭,如果长期弱光,也会使植株的光合效率降低,植株瘦弱,分蘖减少,根系不发达,产量降低。而如果韭菜根茎在休眠前贮存了大量养分,形成了较肥大的鳞茎,也可在弱光条件下正常生长,但应适当延长生长期,生产一刀韭菜一般需35—40天,而且连续收割刀次不要过多,一般以2—3刀为宜,否则会过度消耗根株养分,不仅影响当茬的韭菜产量和品质,还会影响植株长势和下茬的产量。

3. 水分

韭菜的根系为肉质须根系,分布相对较浅且范围较小,根系分枝少,所以吸收水肥的能力较弱;韭菜叶片狭长而扁平,且表面覆有蜡粉,所以蒸腾量较小。以上这些结构特点决定了韭菜喜湿、怕涝和耐旱的特性。

韭菜生长要求的空气相对湿度为65%—80%,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韭菜的正常生长。空气湿度过大时,叶片生长加快,变得长而薄,气孔处于完全开张状态,极易导致真菌的侵入,因此进行保护地栽培时,要加强通风管理,适当降低空气湿度。而如果空气湿度过小,叶片生长速度减慢,变得短而厚,颜色较深,粗纤维较多,若根部水分又供不应求,便容易出现干尖现象。

韭菜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有所不同。由于韭菜种皮坚硬,水分不易渗入,因此种子发芽需要较高的土壤含水量,一般在90%左右才能使水分透过种皮角质层。幼苗出土后,苗高10㎝以下时,根部吸收水分的能力较弱,植株的生长主要依靠胚乳供给养分,而只有保持较高的土壤湿度才能使养分顺利运转。当苗高达到10㎝以上时,根系具备了自主吸水能力,这时土壤含水量保持在有65%—75%即可。

早春气温偏低,蒸发量小,应少浇水或不浇水,以防地温下降影响幼芽萌动和根系活动。4—5月份和8—9月份是韭菜旺盛生长期,水分需求量增多,因此要结合施肥,适当增加浇水次数和浇水量。到了炎热的夏季,韭菜会出现歇伏现象,光合作用减弱,呼吸作用增强,植株生长缓慢,叶部纤维增加,产品品质下降。因此,如果雨量过多,要注意排涝;但若遇干旱,不及时浇水也会降低产量和品质,还会导致蓟马危害。

4. 土壤养分

韭菜对土壤的适应能力很强,无论沙土、壤土还是黏土均可用于韭菜栽培。但为了提高产量,要根据具体的栽培方式来选择和培养适宜的土壤类型。

一般大田栽培,要选择富含有机质、质地疏松、透气性强的壤土,以利于韭菜根系的生长;在此基础上,适当添加基肥,并及时追肥,就能使韭菜生长健壮,优质高产。

韭菜对贫瘠的土壤有一定的适应能力,但要想实现高产,就必须改良土壤。一般在韭菜定植前,结合整地每亩施5000㎏优质农家肥作底肥;定植后,根据季节变化、生长状态和收割情况,进行不同程度的追肥。特别是2—5年生韭菜,生长势强,需肥量大,更要根据韭菜的生长表现,加大追肥量,以保证持续丰产。

黏土质地黏重,耕性差,通气透水性差,春季回暖慢,冬季易龟裂,有机质分解慢,施肥后见效迟。但只要增施有机肥,促进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和繁殖,加大土壤透气性,同样可以进行韭菜丰产栽培。

沙土质地疏松,透水透气性好,但养分含量少,保肥保水性差,因此需要多施农家肥、生物菌肥和有机肥,以提高土壤肥力。不过,这类土壤最适用于温室屯韭栽培的根株培养。温室屯韭栽培是指将生长在露地上的根株掘出,移至温室中进行屯栽,以促其发芽生长。而只有生长在沙土上的韭菜根株,在掘出时才能保证其完整无损,这是温室屯韭获得高产的关键。

韭菜除能适应以上土壤类型外,还能在轻盐碱地(pH值为7.1—8.5,含盐度在0.3%以下)进行栽培。在不同的生长阶段,其耐盐碱能力存在差异。幼苗耐盐碱能力最差,当土壤含盐量超过0.15%时,应在配土苗床上育苗。随着株龄的增长,韭菜的耐盐碱能力逐渐提高,只要土壤含盐量不超过0.25%,种植韭菜仍可获得高产。

韭菜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,需肥量也有差异。一年生幼苗,根系尚未发育充分,需肥量较少,而2—4年生韭菜正是营养生长、产品收获的盛期,需肥量明显增大。春季是韭菜年生长周期中的第一个高峰,在韭菜尚未萌发前,每亩施优质腐熟农家肥5000㎏左右,结合锄地翻入地下,随后浇水,为韭菜的全年生长奠定基础。秋季则是第二个生长高峰,既要生产青韭,又要为冬季休眠积累充足的养分,因此不仅要“刀刀追肥”,还要在韭菜地上部分枯萎前40天左右停止收割,并在进入10月中旬追肥一次,以培肥韭根。春秋两季主要是促进植株的营养生长,施肥以氮肥、磷肥为主;而夏季是韭菜的生殖生长期,要以磷钾肥为主,促进抽薹攻籽,提高韭花或种子产量。


在线客服
服务热线

服务热线


18937125103
18937120691

自媒体

公众号二维码

快手二维码

拼多多店铺

抖音二维码

返回顶部